紅桃七短評:
發現新器官比發現新星球更有趣,而且難度更高。我們天天都在使用的身體竟然跟原本想像的不一樣,甚至顛覆教科書裡的內容,這可是何等其妙啊!
刺胳針腸胃病學暨肝病學(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)的研究結果顯示,原本生理學上定義的人體78個器官要再增加1個,而且英國的指標型解剖學教科書已經將此器官收編入內。
在以往的認知裡,腹腔裡裝的就是肝膽腸胃等器官,而大腸跟小腸、腸道跟腸道之間的膜狀連結物卻沒有受到太多關注,醫界甚至認為這些只是片段的零星組織。大多數人對於腸繫膜的印象,都停留在四神湯或粉腸上才會看到的膜狀物,偏偏這樣的膜狀物有著很多待釐清的生理機制與功能。
組織跟器官在生物學上的分類不同,差別就在器官必須具有獨立運作的血管與神經組織,而且還要有生理功能。關鍵在於,這些膜符合器官的條件嗎?
根據研究發現,這些被稱為「腸繫膜」的部位除了有血管和神經,也會因為血管和神經病變而致癌,更重要的是,肚子痛的兇手將不再只是腸或胃等器官,而「肚子痛或消化不良,就吃健胃整腸的益生菌或胃散、胃乳、胃藥」的觀念,竟有貽誤病情的可能。如果真的是腸繫膜發炎或病變,卻以為吃了益生菌就能夠解決所有的消化問題,搞不好會出大事!
當然,新理論與顛覆傳統的想法都會遭受到瘋狂的砲轟與抨擊,但是在現代這樣科技進步的時代,新理論必是累積了充分的有力證據才敢挑戰傳統,守舊的一方勢必也要提出相應的科學質疑才能站穩立場。不論腸繫膜的新器官理論將會如何發展,我們都可以飽覽科學辯證的精彩交鋒,實在是一件樂事。
只是,未來要進入生理醫學領域的學生可就辛苦了,因為教材變多、教科書又加厚了。
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: J Calvin Coffey等發表於2016/11/1
腸繫膜的結構不如以往想像中的簡單,因此分類上應該被提升到「器官」層級。透過組織與功能上的定義釐清,腸繫膜非但應被歸屬為器官,而且此膜還有獨立的致病機轉。
腸繫膜的結構連續,因此就可以讓疾病透過此器官在腹腔內傳播,甚至腸繫膜本身也有演變成脂肪瘤或血管瘤的可能。腸繫膜位於人體腹腔,包覆在小腸和大腸的外面,讓腸道外圍與腹腔壁之間連結並固定,因此長長的腸子才不會在肚子裡晃動打結。過去,醫界認為腸繫膜是分散、瑣碎的結構,屬於消化系統裡的附屬組織,作用並不重要。
(自由時報)
未來,與腸繫膜功能有關的研究,將有助於診治消化系統的疾病,甚至有望獨立變成「腸繫膜學」,為許多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消化問題找到解答。
留言列表